招生就业指导处直属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稳就业的重要决策部署,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双发展的创新路径,构建了“职途筑梦”党建工作品牌,筑就学子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就业和发展。
一、品牌内涵
创新构建“党建+就业”的工作模式和联动机制,实施“职”通计划、“途”畅计划、“筑”台计划、“梦”想计划等四大计划,筑就学子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就业和发展,践行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。
二、主要做法
(一)实施“职”通计划,纵贯支部联建强堡垒。
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,突出政治功能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。一是校企党组织联建塑标杆。支部书记带头走访重点园区和企业,与重点企业党组织开展支部联建塑标杆,开展宣介交流活动,推动访企拓岗,挖掘就业岗位需求信息,动态设立就业需求库。二是校际党组织联建树典型。与校友所在的企业党组织共建“党员教育示范基地”,设就业和职业发展榜样示范岗,发挥标杆示范的引领作用,创新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方式和途径。三是校内党组织联建增活力。联合二级学院党总支开展“职途筑梦”的主题党日活动,将就业创业辅导列入主题党日实践活动清单,不定期开展“宿舍走访”、“家庭走访”,扩大就业指导的师生覆盖面;强化“国家24365就业服务平台”等资源的应用,由党员干部领衔指导做好岗位精准推送,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就业资讯。
(二)实施“途”畅计划,帮扶双困群体显担当。
用好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良好机制,推动党员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事,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。一是坚强一套党员班子。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打造促就业、稳就业的党员先锋网络,全面摸清“双困”底数和情况,梳理就业难点症结,全力塑造网格化的就业工作格局。二是形成两套帮扶台账。建立“一生一策”帮扶台帐,以党员同志为主体,责任到人,确保帮扶有过程、帮扶有结果;建立“家校共育”台帐,针对慢就业、缓就业、不就业等重点群体,定期开展“一对一”家校沟通,开展个性就业指导。三是健全三个工作机制。扎实开展就业结对精准帮扶,要求结对帮扶人员做到与“双困”群体三天一联系,一周一汇总,一月一总结,切实关爱“双困”群体,促进“双困”群体就业信息渠道通畅。
(三)实施“筑”台计划,聚焦就业创业拓阵地。
阵地是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,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,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。一是创新支部学习形式。深度学习国家、省市关于稳就业、保就业的政策文件,调研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素养状况,编制“创享+”就业创业特色阵地学习计划,拟定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方案,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转化。二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。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、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基地,实施“1空间2智库3中心”项目,通过向毕业生、中小微企业等提供信息+服务,促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。三是强化学生内驱动力。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,以生帮生,转化学生内生动力,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涵,积极对接主管部门开展“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”活动,邀请校内外专家,持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、就业面试技巧、创新创业等指导。
(四)实施“梦”想计划,传承红色基因守初心。
引导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、积极传播者、模范践行者,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一是强化就业指导课程思政。深化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,将“三支一扶”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内容,开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,打造15门就业创业校级金课,标准化推动就业+思政。二是丰富就业创业人才金库。通过开展“就业创业指导比赛”,以赛促教、以赛聚力,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水平与能力的同时,不断吸纳不同岗位、类型党员师资投身就业创业指导。三是建成红色基因实践活动。引导师生积极参加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组织好赛事活动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,将思专创教育相结合,坚定理想信念,传承红色基因,涵养青年学生家国情怀,助力“新农村、新农业、新农民、新生态”建设,引导学生项目团队积极深入基层,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
三、工作成效
招生就业指导处直属党支部,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“六稳”、“六保”重要决策部署,强化责任担当,高标准创建支部核心工作品牌“职途筑梦”成效显著。近年来,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%以上,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97%,毕业生就业满意度、起薪等逐年提高,创业苗圃获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、学生参加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等双创比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。